近日,央視主持人《今日說法》創始人肖曉琳因患直腸癌在美國治病期間不幸離世。肖曉琳生前曾主持過《新聞聯播》、《焦點訪談》、《半邊天》、《社會經緯》等多檔央視節目,在觀眾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消息傳開后,有不少她的前同事都表示驚愕和痛惜。有央視員工稱“去年還在臺里遇到,根本看不出來”,這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健康的關注。
近些年,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、飲食結構逐漸向高脂肪、低纖維轉變,加上作息習慣和環境污染等因素,導致大腸癌發病率不斷上升。更可怕的是,中國腸癌年輕化趨勢特別明顯。美國人腸癌平均發病年齡是69.8歲,但是中國人居然是48.3歲,年輕了20歲,很多都是30~40歲的中年人。
注意,以下這些惡習最容易導致腸癌,平時要多加預防!
1、無肉不歡
愛吃肉是腸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。這些物質被分解后不是可溶性纖維素,大便腸溶性不夠,導致大腸蠕動慢并積壓在腸中,刺激腸粘膜,易產生癌變。另外,飽和脂肪酸、動物油過多攝入也可能導致大腸癌病發。
2、口味重
偏愛麻、辣、酸、咸、煎、炸、熏、烤八大重口味,習慣宵夜,如同讓胃腸道長期在休息時間“加班”,重口味刺激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,增加腸癌風險。
3、愛吃腌制食品
吃腌制的食品也容易引發大腸癌。此外,腌制食物大多含有高濃度的鹽,一旦攝入過多,容易影響身體的水平衡,造成血壓波動,導致腎功能損害。
4、缺乏運動
很多人在辦公桌前,一坐就是十多個小時,久坐缺乏運動,導致腸道蠕動減弱減慢,糞便中的有害成分在結腸內滯留并刺激腸黏膜。近年來得大腸癌的患者有著年輕化的趨勢,并且城市中得大腸癌的人數多于農村。
5、長期吃快餐
年輕的上班族長期吃快餐,飲食過于單一,熱量高又缺乏纖維素,這都增加了結腸癌的發病危險。
6、不愛喝水
人體腸道需要更多水分來分解固態食物!水分充足,廢物就會順利通過大腸;當身體水分不足時,廢物經過大腸的速度就會減慢,粘膜就會吸收水分,促使糞便變硬,有時會伴有小腹疼痛;若長期身體缺水,極易導致嚴重便秘,這是大腸和直腸發生癌變的主要原因。
有專家們的研究結果表明,人體會時有“缺水疼痛”信號。
不幸的是,人們把“缺水疼痛”叫做“消化不良”,用各種藥物對付它,于是,由脫水引起的新陳代謝紊亂損害了十二指腸或胃的組織,用抗酸劑緩解疼痛是普遍認可的方法,甚至在超市里人們也能買到這種非處方慢性毒藥。
其實,不管是抗酸劑,還是更強的藥物都沒有多大效用。在人體的這一生理過程中,人們應當慎重對待脫水信號,切忌濫用藥物。
所以平時一定要養成喝水的好習慣。特別是經駿豐頻譜水治療保健儀制作出來的頻譜水,增加了水中的含氧量,降低了水中氯仿的含量,提高了水對無機鹽的溶解力,對口腔潰瘍、咽喉炎、扁桃體炎、泌尿系統結石、便秘有保健和輔助治療作用。針對便秘現象,每天飲用6-8次,每次飲用200-300毫升,更加有益于身體健康。